第17章 攒钱不易
晚饭后,颜笙摸回屋里掏出宝贝木匣。
家当统共二百多两,除了多年的积蓄,剩下的就是朝廷给秀才的补贴。
至于小儿子的零花,原主从来不好意思过问。
她把吕家多给的半年束脩丢进匣子,发出银子碰撞的脆响。
“还是得先开源啊......”颜笙托着腮帮子嘀咕,“光指着朝廷那点赏赐哪成?等大儿媳坐完月子再说吧。”
毕竟到时候还得帮着带娃娃,这段日子正好琢磨生财之道。
周易开今天被安排去田里给大哥打下手,比起他二哥周易行倒是听话些。
虽然这小子脸上明晃晃写着不情愿,到底还是老老实实跟着周易言后头走了。
而颜笙则是挎着一篮子鸡蛋往族长家走去。
章荀村是个典型的宗族村落,几百年来周姓人家在这儿扎根,大事小情都由族长定夺。
镇上的学堂夫子水平有限,而隔壁镇的私塾倒是名声在外。
颜笙既然接管了这具身体,总得对孩子们的前程上心,寒门子弟除了读书,哪还有别的出路?
听说颜笙把周易开从县学接回来了,老爷子很是不解:“吕家不是挺好?”
“我是怕他在县城学了纨绔子弟的毛病。”颜笙说得委婉,族长从她眉宇间的忧色里品出了些门道,捋着胡子点头:“明白了,我帮你打听打听。易开那孩子机灵,确实不能耽误。”
道过谢,颜笙心里门儿清。
上辈子周易开到死都没考上秀才,但该努力还得努力,就像原身那早逝的丈夫,考进士考到生命最后一刻,反倒二儿子后来走了科举运。
“易言他娘来啦?吃早饭没?”族长媳妇吴氏拎着刚买的烧饼进门。
“用过了,大嫂。”颜笙笑着应声。
吴氏突然神秘兮兮地招手:“过来,嫂子有话跟你说。”
等颜笙走近,她压低声音:“你守寡三年多了,就没想过再找个人?”
颜笙嘴角微抽。
以她这拖家带口的情况,能找着什么好货色?当即婉拒:“从来没想过。”
“那你现在想想呗!”吴氏来劲了,“我给你说的这个才四十出头,媳妇去得早,两个闺女都出嫁了。家里田产多,人又勤快!”
古人四十堪比现代六七十,颜笙默默吐槽。
要不是原身被老秀才娇养着,哪能保养得这般好?
她立即戏精附体,摆出一副极度伤感的表情:“大嫂,我这辈子不会再嫁了。世上再找不到易言他爹待我那般好的人。”
“可你还年轻......”
“心里装着他,这辈子都忘不掉。”颜笙擦着泪花,“大嫂的好意我心领了,往后别提这事了。”
吴氏看着这一幕,心里顿时愧疚不已:“都怪我勾起你的伤心事!我就是想着你娘家没人帮衬,易言毕竟年纪小,易行易开将来考出去肯定不在村里。有个男人帮衬总是好的,再说你这年纪,长夜漫漫多难熬啊。”
最后这句让颜笙内心疯狂吐槽:难熬也比对着汗臭味爆棚的老男人来得好!
从族长家出来,颜笙长舒一口气。
这古代媒婆的战斗力真是防不胜防。
不过说到娘家,原身其实有弟弟妹妹,只是早就不来往了。
说来也是件挺让人捉摸不透的事儿。
这年头的人嘛,多少都有些觉得女儿是赔钱货,可原主爹娘对她还真不赖。
就算后来添了弟弟妹妹,也没见怎么偏心。
而在家里,只有一个人总是看她不爽,那位姨娘甚至在她成亲那天,都没露面。
等原主爹娘病逝,反倒是这位姨娘忙前忙后操办丧事,还特地把弟弟妹妹接去了乾城。
对了,这位姨娘原本也住在湖镇,原主七八岁那年,她举家搬去了都城,据说是去大户人家当管事嬷嬷。
接走弟弟妹妹后没几年,就给妹妹寻了门好亲事,还帮弟弟成了家。
起初弟弟妹妹还会来信,可统共就三封,后来就彻底断了音讯。
这一晃十多年过去,就再没半点消息。
颜笙托着腮帮子左思右想,原主从来没得罪过这位姨娘啊,反倒时常讨好她,怎么就被讨厌到这个地步呢?
回到家时,小馨儿正在院子里洗衣裳,这个时辰,张圆应该已经去镇上了。
穷人家的孩子懂事早。
周馨儿才三岁,洗碗做饭洗衣样样都会。
那双小手还没她手掌三分之一大,正吃力地搓着衣裳,一声累都不喊。
脏水倒掉后,又使出吃奶的劲儿从井里打水,换好水后大口喘着气,继续埋头搓洗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