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章 不用省钱
周易言读着读着,偷瞄到母亲蹙眉缝衣服的模样,心里突然涌上一阵愧疚。
娘确实为他操碎了心,都怪自己中午鬼迷心窍,那个张小枣,竟敢敢算计到他头上!
颜笙从屋里出来时,灶房传来张圆洗碗的声响。
昏暗的灶房里,小馨儿正踮着脚费力擦桌子,柴房那边周易言也在收拾着,这就是他们日复一日的日常。
“娘您怎么来柴房了?这儿脏。”
见颜笙进来,正在整理柴火的周易言赶紧把地上的木柴踢到角落。
颜笙清了清嗓子,尽量自然地说:“以后有什么想法就直接说,别总憋着。”
周易言愣住了:“娘这是什么意思?”
“老是看人脸色过日子,迟早会把自己弄丢。靠讨好维系的关系长不了。”颜笙顿了顿,“娘不讨厌你,其实还挺喜欢你的。”
且不说周易言将来如何,眼下就属他和张圆最勤快。
颜笙心里明白,这孩子从小就想得到母亲的关爱,哪怕一点点。
这个少年一直在笨拙地讨好着原主,后来性格扭曲,原主至少要负一大半责任。
她做不来温情脉脉的慈母,但成年人之间把话说开,也能彼此温暖。
待颜笙离开后,周易言低头沉默良久,抬手抹了抹眼角,继续默默干活。
张圆和小馨儿正在打扫灶房,看见颜笙提着油灯进来放下又离开。
原本昏暗的灶房瞬间亮堂起来。
“这点灯油钱不用省。”颜笙甩下这句话就回了主屋。
周易行总算盼来了两日休沐。
搁在以前,他早忙着收拾衣物、带上银钱,再买些吃食回私塾,剩下的时间全用来埋头苦读。
可这回不一样了。
颜笙二话不说,直接把他塞给大哥周易言,一起下田干活。
等周易行累得浑身散架、满肚子怨气地回来时,颜笙立刻笑眯眯地迎上来,又是夹菜又是关心,还一脸慈爱地坐在旁边陪他看书。
被这么一哄,周易行心里的气也消了大半。
再说,干活之后吃饭是真的香!就是全身酸疼得厉害。
他一边揉着肩膀,一边对颜笙说:“娘,我现在可算知道大哥种地有多辛苦了,以后能不能不下田了?”
颜笙手上动作不停,心里却在嘀咕:为了这小子,我可真是把压箱底的耐心都拿出来了!对付周易行这种聪明孩子,在他没想通之前,稳住节奏比什么都重要。
她放缓语气:“娘就生了你们兄弟三个,就盼着你们将来能互相扶持、彼此信任。要是没有一起吃过苦,这份情谊哪能长久?”
“娘,您想得太远啦。”
“那你说实话,过去这十几年,你真把大哥当成长兄那样敬重过吗?”
周易行一下子噎住了。
“你每天吃的米是你大哥种的,衣裳、屋子是你大嫂收拾的。你爹留下的银子不多,这几年除了朝廷给秀才的补贴,家里多半是你大哥在撑着。我让你下田,就是想让你亲身体会一下他的辛苦。”颜笙语重心长。
这种话很难入人耳朵,周易行也不例外,他脸上掠过一丝不耐烦:“我知道了,娘。”
颜笙在心里默默翻了个白眼:你知道啥你知道!不过她也没再多说,这三天的体验课,能让他明白她的态度就够了。
第二天周易行就要回私塾了。
睡前,颜笙把全家叫到跟前,宣布:“明儿个我和易行一起去县城。”
“娘去县城做什么?”周易言问。
“把老三接回来。”
“三弟不是说最近功课紧,才没跟我一起回来吗?要是您想他了……”
颜笙打断周易行:“我听说吕家那孩子品行不太端正,不打算让老三继续在那儿做陪读了,想给他换个地方。”
“吕家那孩子我见过几回,待人接物都挺周到的,娘您这是从哪儿听来的消息?”
要知道吕家选陪读的门槛可不低,不知道多少人家都想把自家孩子送进去。
这回能选中三弟,多半还是看在爹和他本人在乡里的好名声。
娘这么想,确实有些冲动了。
“我前天去镇上赶集,在茶馆里听人闲聊说的。”颜笙打定了主意,“反正我得亲自去吕家走一趟,不然放心不下。”
她心里已经想好了,到了就直接把陪读的事给推了。
家人见她这么坚持,也就没再劝。
毕竟周易开确实有些日子没回家了,去看看情况也好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