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我在大明当老六

第19章 大明文人!

我在大明当老六 安歌 2931 2025-04-29 21:02

  受人所托?

   探讨学问?

   朱怀能想到的只有老黄头,毕竟他在深宫办差。

   既然是老黄头的朋友,朱怀便彬彬有礼的请刘三吾入内:“先生请!”

   刘三吾伸手:“郎君是主人家,您请。”

   朱怀也不客套,自顾自引着刘三吾来到正堂。

   刘三吾开门见山道:“吾是翰林庶吉士刘三吾!”

   “在下朱怀,见过刘学士。”

   朱怀说完,唰的愣住了,不免对看了刘三吾两眼。

   刘三吾他有印象,虽说明初前期这段历史,朱怀没有深读,但几个铁骨铮铮的文人他还是有印象的。

   尽管后世诸多人对古代文人印象不好,但也不应该以偏概全。

   纵观历史,依旧有许多文人铁骨铮铮,浩然正气的屹立在历史长河。

   譬如宋朝的范仲淹、辛弃疾!

   他们与生俱来的理念,依旧是为匡扶汉室为己任,将家国责任抗在肩上!

   虽说到明末,因为东林党这群伪君子存在,但依旧不能以偏概全,不能抹杀了文人这一骨汉家人的脊梁!

   伪君子和正人君子,虽只有一字之隔,但决不能抹杀了那么少部分带着骨气的文人!

   刘三吾是属于后者,实际明初的文人,诸多都属于后者,这是一个极其开明的时代,因为这群文人的存在,大明才会被后世以硬明著称!

   刘三吾是其中佼佼者,准确的说,他是士大夫,纯粹的士大夫!

   在几年之后的靖难之役,朱棣耗尽千万办法,去博取和拉拢文人。

   为什么?

   因为只有这些文人们认同了他的皇位,他才能在大明站住脚跟,才不至于被人抨击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篡位谋逆者!

   可是,当朱棣找到刘三吾和方孝孺这些人的时候,他们义无反顾的斥责朱棣,宁死不休!

   即便朱棣最终诛杀了方孝孺十族,可他们却一腔正气,从不妥协。

   更甚者,方孝孺在被诛杀前,依旧豪迈的呐喊,纵十族,由何惧乎?

   于是,结果很惨烈,方孝孺亲朋、邻里、家人,十族被朱棣尽诛!

   后人感慨朱棣之雷厉,却没想过这些文人在坚守和守护着什么!

   或许有人会问,值得吗?

   在他们眼中,值得!

   我华夏也就是因为有了这种气节,才能在夹缝中求生,在异族铁骑踏破华夏河山后,愤然崛起!

   因为这种气节的存在,我们在面对异族残杀,才能奋起反抗!

   朱怀是穿越者,但他现在更是有了帝王智慧的加持,他看问题绝不流于表面。

   国朝需要这些刚正的读书人!

   国朝需要有骨气的文人,如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!

   国朝需要有气节的文人,如崖山背少帝跳海的陆秀夫!

   华夏还需要一批批宁死不屈的猛士——

   八十日带发效忠,表太祖十七朝人物,十万人同心死义,留大明三百里江山的悲壮挽歌!

   我国朝需要这些人,需要这些人的气节,需要他们的大义,需要他们的不屈,需要他们的刚正!

   纵然在浩荡的历史烟云中,五千年浩瀚长河中,历史上有太多太多令人无耻的文人武将,有让出燕云十六州的石敬瑭,有跪着迎接满清的士大夫。

   可华夏的魅力不在与此,在夹缝中,在华夏五千里历史中,依旧有无数男人在站着,在反抗着!

   因为有了这种精神,我们才能在浩瀚的历史中不断成长、强大,不断让这个伟大的民族复兴!

   “学生朱怀,见过刘先生!”

   刘三吾给朱怀行礼,朱怀还给对方一个无比郑重礼仪。

   “好!汝之贤,大明之幸!”

   刘三吾激动道。

   朱怀自不理解为何他的贤能与否,会关系着大明的社稷。

   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道远。”

   刘三吾盯着朱怀,毋需提问,单纯闲聊。

   朱怀正色:“仁以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后已,不亦远乎?”

   刘三吾满意点头,继续道:“岁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。”

   朱怀还其道:“咬定青山不放松,立根原在破岩中。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西南北风。”

   唰!

   刘三吾猛地抬头,痴痴的看着朱怀,眼中那欣赏之色,简直溢于言表!

   他止不住点头,嘴巴中还在回味。

   咬定青山不放松,立根原在破岩中。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西南北风……

   “好!此大志也!”

   刘三吾是文人,他不刻板,但骨子里也有着文人那股子坚韧不拔的劲!

   他是士大夫,他要面对的是无数的政治抨击,无数的皇储拉拢,在这种情况下,能保持公正不移的心,是很困难的!

   这句诗,简直道出了刘三吾的心坎上,他眼神渐渐明亮,看着朱怀的目光愈加慈爱和赞赏。

   “说的好!吾等当以此为志向!”

   能脱口而出这种诗句,刘三吾不住捋须,他知道,眼前这个神似太孙的朱怀,德行没有走歪,学问没有落下!

   如果说其他学士见到朱怀,或许不会有感觉,譬如黄子澄、齐泰之流。

   因为他们和朱雄煐接触的少,甚至几乎是没怎么接触!

   因为他们资历轻,太孙薨的那天,他们都不曾有过几次会面!

   但刘三吾不同,他在太孙存世的八年内,朝夕相处,他当然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!

   刘三吾此时又起了心思,不过在学问上,他是一定绝对肯定了朱怀。

   他继续道:“自国朝开朝一来,国朝严禁海事,此何以为?”

   海禁。

   朱怀略微沉思一番,又有些无奈的叹口气。

   也是因为这事,大明的海上国力发展才会滞慢,究其原因,都是因为洪武皇帝的一纸国策。

   而大明又是绝对以孝治天下,朱元璋就是历朝历代皇帝的祖宗,他的祖制,没人敢破!

   刘三吾笑笑:“小郎君不知也无妨,此为政事,看其根本,确实有些难。”

   刘三吾还以为朱怀不懂的这些国家大事。

   这其实算不得什么大问题,不仅古人云不在其位不谋其政,这孩子这些年都在民间,思考不了这些国家大事,丝毫不奇怪,只要加以引导就行。

   就在刘三吾这么说的时候,朱怀摇头:“倒不是不知道,只不过我不太敢说罢了。”

目录
设置
手机
书架
书页
评论